BOK FESTIVAL
  • 主頁 Home
  • M Mode
    • Timeline
  • BOK MOVEMENT
    • 莫莫無日 | There is no day as usual
    • After party
    • 漾——24個關係 | Mirror-24 relationships
    • bpM: 詩 | Poetry
    • 人間機器 | Déjà vu
    • 眼眶 | Or Bit
  • 過往記錄 History
    • 2019 >
      • BOK Movement >
        • ▶︎ 誰倒了這片土地 Falling from the land
        • ▶︎ Time and Toys
        • ▶︎ 半離體 Streaming Steam
        • ▶︎ CHINAME (中文名)
        • ▶︎ Artificial Loneliness
        • ▶︎ 紙慧 Orig.ami
        • ▶︎ 氣色之間 Between the Winds
      • M Mode 24 望德堂社區自定義
      • BOK Plus
      • 票務|Ticketing
      • 平行寫作 | PARALLEL WRITING
    • 2017
    • 2016 >
      • 節目一覽 Programmes >
        • 非常一搏 Give it a Shot
        • 紅 Red
        • 日落是我對你的感覺 Amsterdam Études
        • 愛比資本更冷-Deconstructed
      • 延伸活動 Festival Plus >
        • BOK Club
        • 放映會 Screenings
        • 工作坊 Workshop
        • 平行寫作 PARALLEL WRITING
      • 場地 Venues
      • 票務 Ticketing
    • 2015 >
      • About >
        • Organisers
      • Programme
      • BOK Club
      • Theatre
      • Ticketing
    • 2014
    • 2013
  • 聯絡 Contact
  • 主頁 Home
  • M Mode
    • Timeline
  • BOK MOVEMENT
    • 莫莫無日 | There is no day as usual
    • After party
    • 漾——24個關係 | Mirror-24 relationships
    • bpM: 詩 | Poetry
    • 人間機器 | Déjà vu
    • 眼眶 | Or Bit
  • 過往記錄 History
    • 2019 >
      • BOK Movement >
        • ▶︎ 誰倒了這片土地 Falling from the land
        • ▶︎ Time and Toys
        • ▶︎ 半離體 Streaming Steam
        • ▶︎ CHINAME (中文名)
        • ▶︎ Artificial Loneliness
        • ▶︎ 紙慧 Orig.ami
        • ▶︎ 氣色之間 Between the Winds
      • M Mode 24 望德堂社區自定義
      • BOK Plus
      • 票務|Ticketing
      • 平行寫作 | PARALLEL WRITING
    • 2017
    • 2016 >
      • 節目一覽 Programmes >
        • 非常一搏 Give it a Shot
        • 紅 Red
        • 日落是我對你的感覺 Amsterdam Études
        • 愛比資本更冷-Deconstructed
      • 延伸活動 Festival Plus >
        • BOK Club
        • 放映會 Screenings
        • 工作坊 Workshop
        • 平行寫作 PARALLEL WRITING
      • 場地 Venues
      • 票務 Ticketing
    • 2015 >
      • About >
        • Organisers
      • Programme
      • BOK Club
      • Theatre
      • Ticketing
    • 2014
    • 2013
  • 聯絡 Contact

平行寫作|及時評論
PARALLEL WRITING
Timely reviews

誰倒了這片土地

24/8/2019

0 Comments

 
Picture
Picture
​我問Kate:如果今次的作品有一支預告片,你會讓觀眾看到哪些畫面?她說:澳門人來人往的慢鏡,工地施工的畫面,過橋的風景,一空地,一個人在一空地,天空,windows。正好成了我們的小標題。
 
澳門人來人往的慢鏡
 
  熙來攘往的街道,市民早已不陌生,但若再加上慢鏡,會是怎樣光景呢──如在太空中,沒有白噪音,真實又突兀。「可能因為每次回來的各種不適應,我在澳門或外地,都有一種鄉愁,那種鄉愁是『家』只存在自己的心裡和回憶中,於是無論人在何處,感覺依然是沒有家可歸去。它令我想做這個Project,去了解和聆聽同是在這片土地上打拼的人、離鄉別井的人、將這片土地當成『家』或臨時地的人──大家和這片土地的距離、和回憶的距離、和家的距離……」Kate 說。我想,若慢鏡如太空,置身慢鏡之中,如隻身赴太空,既驕傲又孤獨,選擇人跡罕至之途值得驕傲,但代價是忍受孤獨如被放逐。Kate,何以下此決心?
 
工地施工的畫面
 
  曾幾何時,路面施工成為我城一景,大家都司空見慣,尤其在暑假,遍地開花。看那填海造陸工程在爭議聲中一日千里,在發展的履帶下,個人情感與聲音往往輕於鴻毛。「十八歲的時候我離開澳門,用讀書、旅行、打工換宿……探訪各國和生活,無意Settle在澳門。平均每年回來一次,逼留一到兩月。有時回來,覺得澳門好陌生,例如塔巴士過橋,我見到填海的過程;第二年再看那海,已經成了片土地──我覺得自己心中或回憶中的澳門被破壞了。有一次因為沒錢,回來當Sales,化着濃妝、穿上高跟鞋的我坐員工巴,過氹仔賭場返工,見到有工地在蓋賭場……我無以名狀地哭泣不止──我覺得自己正參與破壞昔日的澳門、自己回憶中的澳門;聽到打地樁的聲音,讓我覺得這片土地被人毆打,又或者是土地在吶喊呼救,我卻無力施以援手。」Kate 說。我想,螻蟻尚且偷生,人在時代的洪流中若想要保存自己與初心,逃──離開也許不失為挫折最少的上計。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是一種心靈的浪漫,現實是離鄉別井困頓、一點也不易,是甚麼內在力量促使Kate不倦啟程?
 
過橋的風景
 
  美國電影學會獎年度佳片之一,改編自真實故事,講述家境優渥的Chris 放棄前程似錦的都市工作與生活,捐獻財產、往荒野尋找自我……有網友用「無法拒絕自己內心的人真是偉大又可憐」來評價《Into the Wild》。Kate 說:「雖然它老土、主流。但二十歲的時候,要不是自己看到這齣電影,可能不會去流浪、又或者不能這麼義無反顧地『上路』。剛好昨天有人問我,現在最掛念甚麼?我說,一種歸屬在某種身份的感覺吧。就像電影主角,雖然他燒掉身份證,換了名字,一直上路,但他就知道自己歸屬於旅人這個身份,一個一直在路上的一種身份。當初在路上的兩三年,我也有同樣的感覺,即使我對這個國家/土地沒有歸屬感,但我對我身為旅人的身份是有很大的歸屬感的。只要想到,對,我還在路上,就很安心;可能像一些澳門人,對,我還在澳門和家人一起,有工作──即使這土地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但澳門人這個身份也許帶到一點安慰──但我漸漸連這種東西也在失去。沒有身份上的歸屬,也沒有土地上的歸屬。」歸感屬非常重要卻無影無形,你認為它是一種反應,還是和愛與自由一樣不行動就不會擁有?決定了歸屬感的形式──土地、身份、某個人、你的主子……或者是一隻狗?
 
一空地
 
  「一直都好想養狗,但因為現在沒有一個覺得會永久居住的地方,所以一直都沒有養。小時候,我姐有一隻狗,我好鍾意跟牠玩,但牠很反叛──又或者好想有自己的生活,牠會自己搭電梯上街、去公園找人玩、到樓下的早餐店要吃的……有一日牠上街之後就沒回來,不見了,找不着。所以好想再養狗,會想給它同一個名。」Kate 說。有人歸屬於未來,有人歸屬於過去,但不管未來還是過去,都有一片空白,那是一種餘裕,那是在橋上看到自己想要看的風景的自由。然而自由伴隨着風險,無邊界的行為可能會被人認為是在冒犯自己,被定性、引來懲戒,你就不害怕嗎,Kate?
 
一個人在一空地
 
  宙斯懲罰薛西弗斯把一塊巨石推到山頂,但這是一座無立錐之地的山,每到山頂,巨石便往下滾──徒勞無功,可怕的懲罰,薛西弗斯卻甘之如飴。昔日有人跟我談《薛西弗斯的神話》印象深刻,而今Kate 跟我分享卡繆的另一本作品《異鄉人》,她說:「閱讀的過程都好平靜,沒有甚麼特別的情緒波動,幾個小時後在長途巴士上往外望去,卻有很多字句在我腦中游來游去。終於止不住地流淚(坐巴士真的容易哭泣)──我覺得書的主角最後好孤單,即使他之前人生做的決定或態度都是『沒有所謂』的感覺,但最後他在牢房的自白讓我覺得,他一生都只是在用自己那套沒有錯的方式生活,卻不能符合這個社會的期望及想法。然後我想到自己,好像我如果選擇了一種身份之後,其他身份則好難共存。又或者在我行我素的當中找到自由後,會產生沒有任何歸屬感的煩惱及鄉愁──是我沒有想像過會發生的。所以便又覺得十分孤獨;同時,我把握了一直最想擁有及追求的東西。就是離開了澳門的那份自由。」離開一個地方是一種自由,誰身邊沒有幾位逢假期就連夜飛走、衝上雲霄的朋友;留在一個地方是另一種自由,儘管只是羈留,亦能品味生活、飽覽風光,也許我們尋尋覓覓的不是目的地,而是「上路」過程中發現的天際線──那麼《誰倒了這片土地》的創作過程中,Kate 又目睹了甚麼?
 
天空
 
  波蘭,位於中歐東北部,其毗連烏克蘭、白俄羅斯、立陶宛等國,北臨波羅的海,與瑞典、丹麥遙望。首都是全國第一大城市華沙。「過去一年,我都在波蘭生活。我住的小城叫Poznan,面積是澳門8倍左右。生活經驗……嗯,我覺得有些小東西開始令我意識到無論你來自哪裡,只要在同一個城市/街道生活,都有自己的方法令到這個地區更好。例如由我家出發,走5分鐘會有一個免費物品站,任何人都可以放上不要的衣物、書、電器……讓需要的人取走,但需要的人不一定是由於窮或者homeless,不管哪個職業/背景的人都會領取自己想要的東西,是一種很公平和與人共享這個社會的感覺。波蘭有很多類似的以物換物的店/站,即使你沒有物可換,也可來取走你有可能會用的東西。讓身為外國人的我,有一種更與這社區拉近的感覺。
 
  「每人都可付出一點,又可收獲一點。大家都很誠實,不間斷為社區做很多重要的小事,例如免費書櫃隨處可見──又有一幅牆,在住家附近,每星期都有一個人寫下不同的Inspiration Quote。三年來沒有間斷,我不知道留言的詩人是誰,只是看到他用他自的方式去『愛』這個社區。又或者在大大小小的示威遊行中,家長帶着手抱嬰兒出來一起參與,他們的遊行主題未必非常嚴重或政治。有一次,我在華沙參加了一場遊行,主題關於政府想要把一公園裡的樹都砍下來,那次遊行很多人。其實,華沙有好多公園、好多樹,但他們認為政府沒有清楚交代為何要砍樹,很不合理,大家都很愛這公園啊。為社區着想已經變成一種習慣,無論你來自哪裡,都是共享這片土地的其中一人──感染到我,雖然我從不覺得波蘭是自己的家,也不會想在此落地生根,但與波蘭有關的各類政策措施會讓我有情緒上的波動,也有參加遊行。我覺得,我現在在這土地上,就有某種責任去保護這土地,及現在、將來生活在當地的人。
 
  「由此,反思這個離開澳門多年的我,可以為它做點甚麼?我的責任在哪?又展開一番鄉愁,鄉愁又變成了陌生的恐懼──我已變成了異鄉人,想像如果我回到家後,對家說,你變差了。家可能說:你十年沒有回來,憑甚麼說我變差?你沒有資格。你不屬於這,因為你選擇離開──在創作時,有這一種矛盾,好像自己沒有資格為這土地說甚麼,我離開了這麼久,還了解她嗎?我憑甚麼……當我在異地卻比我在原生地盡責去做一位共享土地的人。」Kate 說。那你想通過作品把觀眾帶往何方,我問。
 
windows
 
  《誰倒了這片土地》將在一個流動的空間裡作展演,觀眾於購票後會獲訊息通知集合地點。「我想把觀眾帶回回憶吧。通常坐巴士的時候時間、空間感都會不同──你是靜止的但包圍你的東西都在動。在澳門搭巴士望向𥦬外,我都會想要憶起,這個地方在填海之前長怎樣?它變成賭場之前的土地用途如何?會好努力想在記憶裡擷取畫面出來,然後心存惋歎地想當初為何沒有用照相機把它留下,以記住那片風景。」Kate 說:「但我想每個觀眾都有自己專屬的回憶,所以如能勾起一些他們和這土地的回憶,就很好吧。」八月下旬,走進Kate 區雁華的作品中,重新思考家與土地的連結──從那是窗口,通往回憶與自由。
0 Comments



Leave a Reply.

    Author

    Write something about yourself. No need to be fancy, just an overview.

    Archives

    September 2019
    August 2019

    Categories

    All

    RSS Feed

Powered by Create your own unique website with customizable templ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