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K FESTIVAL
  • 主頁 Home
  • M Mode
    • Timeline
  • BOK MOVEMENT
    • 莫莫無日 | There is no day as usual
    • After party
    • 漾——24個關係 | Mirror-24 relationships
    • bpM: 詩 | Poetry
    • 人間機器 | Déjà vu
    • 眼眶 | Or Bit
  • 過往記錄 History
    • 2019 >
      • BOK Movement >
        • ▶︎ 誰倒了這片土地 Falling from the land
        • ▶︎ Time and Toys
        • ▶︎ 半離體 Streaming Steam
        • ▶︎ CHINAME (中文名)
        • ▶︎ Artificial Loneliness
        • ▶︎ 紙慧 Orig.ami
        • ▶︎ 氣色之間 Between the Winds
      • M Mode 24 望德堂社區自定義
      • BOK Plus
      • 票務|Ticketing
      • 平行寫作 | PARALLEL WRITING
    • 2017
    • 2016 >
      • 節目一覽 Programmes >
        • 非常一搏 Give it a Shot
        • 紅 Red
        • 日落是我對你的感覺 Amsterdam Études
        • 愛比資本更冷-Deconstructed
      • 延伸活動 Festival Plus >
        • BOK Club
        • 放映會 Screenings
        • 工作坊 Workshop
        • 平行寫作 PARALLEL WRITING
      • 場地 Venues
      • 票務 Ticketing
    • 2015 >
      • About >
        • Organisers
      • Programme
      • BOK Club
      • Theatre
      • Ticketing
    • 2014
    • 2013
  • 聯絡 Contact
  • 主頁 Home
  • M Mode
    • Timeline
  • BOK MOVEMENT
    • 莫莫無日 | There is no day as usual
    • After party
    • 漾——24個關係 | Mirror-24 relationships
    • bpM: 詩 | Poetry
    • 人間機器 | Déjà vu
    • 眼眶 | Or Bit
  • 過往記錄 History
    • 2019 >
      • BOK Movement >
        • ▶︎ 誰倒了這片土地 Falling from the land
        • ▶︎ Time and Toys
        • ▶︎ 半離體 Streaming Steam
        • ▶︎ CHINAME (中文名)
        • ▶︎ Artificial Loneliness
        • ▶︎ 紙慧 Orig.ami
        • ▶︎ 氣色之間 Between the Winds
      • M Mode 24 望德堂社區自定義
      • BOK Plus
      • 票務|Ticketing
      • 平行寫作 | PARALLEL WRITING
    • 2017
    • 2016 >
      • 節目一覽 Programmes >
        • 非常一搏 Give it a Shot
        • 紅 Red
        • 日落是我對你的感覺 Amsterdam Études
        • 愛比資本更冷-Deconstructed
      • 延伸活動 Festival Plus >
        • BOK Club
        • 放映會 Screenings
        • 工作坊 Workshop
        • 平行寫作 PARALLEL WRITING
      • 場地 Venues
      • 票務 Ticketing
    • 2015 >
      • About >
        • Organisers
      • Programme
      • BOK Club
      • Theatre
      • Ticketing
    • 2014
    • 2013
  • 聯絡 Contact

平行寫作|及時評論
PARALLEL WRITING
Timely reviews

半離體   文︰黃庭熾

25/8/2019

1 Comment

 
Picture
Picture
​  S 是個夠意思的人,用俗一點的話來說就是帶有詩意,那像置身在同一個菜市場裡,有人總是仰望不一樣角落的感覺。「燈塔水母,牠在性徵成熟後會回復成幼兒狀態,順利的話,牠可以無限延續生命,或是無限重複生命?面對這樣的動物,我們總想從中了解到生死的關係,而將時間拉大, 我們不同的生命維次因我對牠的飼養而交疊過,對我而言這其中有很多深遠意味。」我們第一次會話,他就帶我去認識燈塔水母──我們可以看盡牠消化系統的動物、因為遠洋船壓艙水而擴散了棲地的動物──在燈塔水母近乎無垠的生命裡,世事彷彿不再有偶然的戲份。
 
  那像S這樣的人是怎去進行發想與創作呢?「愈來愈意識到食品和食物的差別,進而發現到生活其他層面的解構組裝現象,如流行音樂的編曲組織方式……進而觀察到資訊的散播和人與人之間維繫的方式之轉變。」從與S的交往中,我心裡浮出一個關鍵詞「組合」,由此我浮想到韓第談「组合式生活」(portfolio life)、肇始於Marci Alboher 的斜杠青年(Slash)概念……對我們來說,被分割以去應付煩惱層出不窮的人生問題是件無可避免的事,但這事對S來說似乎不只於此,它更是個現象、是研究的標的,故在被創作的作品裡,含有我們。
 
  在《半離體》的構作裡,觀眾將怎樣去觀看「我們」?「我覺得比較像是一團霧,這團霧帶他們到一個沒有焦距、快門限制的觀景窗前。」於是我們可能獲得的獨特體驗就是,在有別於日常生活的空間裡近看異於日常的生活,遠眺S心目中「無常的海、沉郁的湖、解離的食物化學元素、飄浮的人們、牽不到的手、不着地的錨、被光遮掩的雙眼、密密的雲、蒸氣裡不斷糾纏的電流」……到底在哪裡生活可以如此顯微生活卻不妨礙自己獨立於生活而不被瑣細的生活衝昏頭腦?S說:「過去一年我在台灣生活,我認為生命/生活的流動性與我的創作有比較緊密的關係,但這樣的流動性是由幼年至今持續的疊加,一年可能並不能造成比較明顯的影響可讓我觀察到。」是生活在時間維度的量化組合。
 
  有人說: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人類選擇創作和欣賞藝術莫不是響應這句話麼?如果你已經急不及待地想重置當今的單調生活,可以看Paolo Genovese的電影《完美陌生人》(「進一步討論個體與外的聯繫公開無遺時所造成的集體失控」),繼而看Peter Sloterdijk的書《Bubbles 》(「能深入有關經由兩個體相處而誕生的第三空間」),直到月杪至海事工房2號看S與他的《半離體》,去拓荒月台與月球間的空隙。
1 Comment
Austin Solar Panels link
21/8/2022 11:28:41 pm

Hi nice readiing your post

Reply



Leave a Reply.

    Author

    Write something about yourself. No need to be fancy, just an overview.

    Archives

    September 2019
    August 2019

    Categories

    All

    RSS Feed

Powered by Create your own unique website with customizable templ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