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K FESTIVAL
  • 主頁 Home
  • M Mode
    • Timeline
  • BOK MOVEMENT
    • 莫莫無日 | There is no day as usual
    • After party
    • 漾——24個關係 | Mirror-24 relationships
    • bpM: 詩 | Poetry
    • 人間機器 | Déjà vu
    • 眼眶 | Or Bit
  • 過往記錄 History
    • 2019 >
      • BOK Movement >
        • ▶︎ 誰倒了這片土地 Falling from the land
        • ▶︎ Time and Toys
        • ▶︎ 半離體 Streaming Steam
        • ▶︎ CHINAME (中文名)
        • ▶︎ Artificial Loneliness
        • ▶︎ 紙慧 Orig.ami
        • ▶︎ 氣色之間 Between the Winds
      • M Mode 24 望德堂社區自定義
      • BOK Plus
      • 票務|Ticketing
      • 平行寫作 | PARALLEL WRITING
    • 2017
    • 2016 >
      • 節目一覽 Programmes >
        • 非常一搏 Give it a Shot
        • 紅 Red
        • 日落是我對你的感覺 Amsterdam Études
        • 愛比資本更冷-Deconstructed
      • 延伸活動 Festival Plus >
        • BOK Club
        • 放映會 Screenings
        • 工作坊 Workshop
        • 平行寫作 PARALLEL WRITING
      • 場地 Venues
      • 票務 Ticketing
    • 2015 >
      • About >
        • Organisers
      • Programme
      • BOK Club
      • Theatre
      • Ticketing
    • 2014
    • 2013
  • 聯絡 Contact
  • 主頁 Home
  • M Mode
    • Timeline
  • BOK MOVEMENT
    • 莫莫無日 | There is no day as usual
    • After party
    • 漾——24個關係 | Mirror-24 relationships
    • bpM: 詩 | Poetry
    • 人間機器 | Déjà vu
    • 眼眶 | Or Bit
  • 過往記錄 History
    • 2019 >
      • BOK Movement >
        • ▶︎ 誰倒了這片土地 Falling from the land
        • ▶︎ Time and Toys
        • ▶︎ 半離體 Streaming Steam
        • ▶︎ CHINAME (中文名)
        • ▶︎ Artificial Loneliness
        • ▶︎ 紙慧 Orig.ami
        • ▶︎ 氣色之間 Between the Winds
      • M Mode 24 望德堂社區自定義
      • BOK Plus
      • 票務|Ticketing
      • 平行寫作 | PARALLEL WRITING
    • 2017
    • 2016 >
      • 節目一覽 Programmes >
        • 非常一搏 Give it a Shot
        • 紅 Red
        • 日落是我對你的感覺 Amsterdam Études
        • 愛比資本更冷-Deconstructed
      • 延伸活動 Festival Plus >
        • BOK Club
        • 放映會 Screenings
        • 工作坊 Workshop
        • 平行寫作 PARALLEL WRITING
      • 場地 Venues
      • 票務 Ticketing
    • 2015 >
      • About >
        • Organisers
      • Programme
      • BOK Club
      • Theatre
      • Ticketing
    • 2014
    • 2013
  • 聯絡 Contact

平行寫作|及時評論
PARALLEL WRITING
Timely reviews

及時劇評:劇場搏劇場——為期一週的戲劇節

9/4/2015

1 Comment

 
作者: 鍾世傑 

原載於網上劇評網站《評地》
http://reviews.macautheatre.org.mo/theater/2015/04/510/


「劇場搏劇場」經已踏入第三年,主辦單位由前身的「天邊外(澳門)劇場」到現在的「小城實驗劇團」以及「自家劇場」,今年亦加入了「點象藝術會」的組織和協辦。當中三年以來,嘗試了不同的演出主題,從之前是一個演出系列,聯合外邀節目的交流展演,發展到今年向著以一個戲劇節的形式,將各地演出呈演於「劇場街」。而今年的演出形式,比往兩年的節目有更多的實驗性,也可見「劇搏」如從前一樣,試著給大眾介紹有別於澳門常見的表演形式(註1)。

宣傳策略的轉變

過去兩年的「劇搏」,以四齣包括主辦單位製作的作品,以及外邀節目,分別在四個星期內的週末各上演一齣作品,演出亦是在 「小城實驗劇團」的黑盒劇場 –「自家劇場」舉辦。而今年的「劇搏」,則將六個節目集中在一個星期內演出,亦加上了一個公開的交流聚會《Bok Club》,鼓勵觀眾和各演出藝術家交流。另外,節目改以在一星期內上演,亦在劇場外的宣傳策略有所改變,如設有中英雙語的Bok Festival 網站(註2);在四個演出場地的沿途,朝行晚拆般掛上「劇搏」的旗幟,也引起了附近街坊的注意,他們未必知道「劇搏」為何物,亦未必會對藝術提起興趣,卻可得知慕拉士馬路沿途有人在做戲,有劇場的存在;「劇搏」的藝術總監譚智泉在最初進駐「自家劇場」在慕拉士馬路的現址時,閒談中曾希望可與附近工廈內的黑盒劇場 (「戲劇農莊黑盒劇場」,「曉角實驗室」,「葡人之家協會」),整合或標誌成「劇場街」,可見在今年「劇搏」中,亦得到初步的實踐了。

「劇搏」從今年起定下了其英文名「Bok Festival」,於是正如上文提及,可見「劇搏」從一個演出系列,發展到現在的戲劇節之轉變,當中Bok Festival 網站和「劇場街」概念,可望較以前的宣傳觸及到更廣的大眾層面。Bok Festival 網站設立了中英雙語,或者應是以英文為主的「劇搏」官方網站,環顧目前澳門戲劇組織的網站之中,只有點象藝術協會,以及他們年初演出的《格子爬格子》有以中英語並存的做法。這個雙語並存的做法亦包括在是次「劇搏」的場刊上,策略可預期目標在於將演出或戲劇節向外地宣傳;無論是我當觀眾的晚上,或跟「劇搏」工作人員閒談間,也有感這次演出可見是多了外國觀眾(應該是澳門的葡國人),當然,這跟「劇場街」聯合了「葡人之家協會」的場地也有關係。

北區劇場街

「曉角實驗室」多年前進駐漁翁街,地點的確對於未曾到過那裡的觀眾來說是隔涉的,當然在過去十多年前,並未有更多黑盒小劇場可做排練和演出的那些年頭,除了經營這個黑盒劇場的曉角劇社之外,這裡也為其他劇團和創作人提供了實踐製作的機會。後來「戲劇農莊」的黑盒劇場進駐到距離曉角劇社三百米以外的現址,小城實驗劇團的自家劇場亦於及後搬遷到現在慕拉士馬路的澳門工業中心,無獨有偶,同一區在同一方向的一公里距離上,就有三個黑盒劇場。「劇場街」這個概念也萌生了,而較有驚喜的場地擴展,也借用了就在「曉角實驗室」樓上的「葡人之家劇場」。說來這個場地,大部份觀眾也是第一次到訪那裡觀賞演出,除了劇場外,在旁屬「葡人之家」的工作室和辦公室也有這個協會的人正在工作,演出前台充斥著蕃茄飯香之類的晚餐味道。

提起這些初到新場地的感覺,並非要討論場地的準備或專業態度,但反而是一個在新鮮場地中的體驗,對那裡的葡人族群也增加了一份想像和感覺。只礙於各自族群的活動,多年來我們都未有太多的交流。

「劇場街」的一時佳話

隨著今年的「劇搏」透過四個場地的連結,「劇場街」概念也初步實踐了,五地六個演出的藝術交流,也在本年主題「裝置現場」,繼續向觀眾推介了另類形式的表演,外來藝術家也得到了表演和相互交流的機會。過往行街睇戲系列,在一晚中跨越幾個演出場所的節目,主要都是在使用其地方上的特色,或整合以環境劇場作主題。「劇搏」嘗試了將所有演出組合,集中在一個星期,一晚約三個演出,原委也在於使觀眾能夠接觸節內更多節目和同一區域的黑盒劇場,以實踐「劇場街」的概念。也許這個標誌可以在更多其他的演出系列中出現,作為民營戲劇節的聯合場地,在租金因素等迫遷原因發生之前,北區黑沙環的慕拉士馬路至漁翁街,可成為劇場的一時佳話,甚至有更多發展的可能。


註1: 「劇場搏劇場」於2013年主題為《放手一搏》,2014年主題為《表演次文化》。
註2: 「劇場搏劇場」網站: http://www.bokfestival.com/
Picture
《劇場搏劇場》-裝置現場:觀眾由演出場地移動至另一個演出場地 (照片由自家劇場提供)
1 Comment
Lance I link
1/8/2022 02:48:11 am

Greatt blog

Reply



Leave a Reply.

    平行寫作
    及時評論

    Author

    Chi, Georgia,
    Kam Tou Pang, YoYo
    ​and Chloe Lao
    黄庭熾、喬亞、彭錦濤、杜子菡、劉楚華

    Archives

    June 2016
    April 2015
    March 2015

    Categories

    All
    Parallel Writings
    Timely Reviews

    RSS Feed

Powered by Create your own unique website with customizable templ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