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糊塗 |原載於網上劇評網站《評地》 今年「劇場搏劇場」以「裝置現場」為主題,以一晚看三劇的形式,向觀眾帶來來自澳門、香港、內地和韓國四個地區共六部作品。部份演出晚上以一晚兩劇搭配一場藝術家交流的聚會。可以說,位於澳門慕拉士大馬路的那幾個工廈劇場空間,通過今年「劇搏」,終於來了一次「劇場一條街」。 /劇場「駁」劇場 今年「劇場搏劇場」,讓觀眾在一天晚上走訪了包括「自家劇場」、「戲劇農莊黑盒劇場」、「曉角實驗室」和「葡人之家協會」的演出空間。這個構思有效對外宣傳了慕拉士大馬路的黑盒劇場文化,讓觀眾了解到這些空間存在。在一晚多劇的安排上,今年「劇搏」可以理解成劇場「駁」劇場,一天晚上在兩到三個劇場裡面看戲的設計,是否會影響日後形成該區一種「有戲就想到來這裡看」的文化氣氛,目前不得而知,然而樂觀地看也成功踏出了這種看戲氛圍的第一步。 然而這可以帶出一個思考點:兩天看完六部作品,對比一個星期看六部作品的差別在哪裡?這是筆者在看戲過程中一直在觀察的。雖然在演出鋪排上,可以增加團體的演出場次,但在一個非假日的晚上,要觀眾一晚消化兩到三個表現形式各異的劇場作品,是一件頗為苦澀的事情。 另一點,對於「接駁」劇場的連結,除了行走在慕拉士大馬路上看見的宣傳旗幟,「接駁」可否有另外一些可能性?這裡引述一個外地例子,去年筆者赴台北觀看「超親密小戲節」,也是需要在一段時間內轉換空間觀看多個演出,其主辦單位則安排藝團在不同地方卻同一時間開始演出,觀眾自行選擇觀看順序;在場地和場地之間轉移過程中,由「導遊」帶領介紹藝團和演出空間,甚至講解演出空間所處的社區歷史。所以,當主辦單位希望觀眾能在一天晚上觀看多場演出時,可能要多顧及一個晚上的整體參與感,將當晚三個演出融為一體,相信效果會更佳。 /劇場「博」劇場 今年「劇搏」,也可以理解成劇場「博」劇場,意為「劇場博物館」。今年主題為「裝置現場」,不難發現每個演出都突出了對空間和物件的使用,每個劇場空間儼如博物館般,陳列出各自的空間裝置。觀眾每次轉換到一個空間,都像打開了一個未知內裡乾坤的盒子。例如《今天過得好》的整齊排列大小枯木、《城市鏡像》演員在演出前坐在的一堆木椅上、《黑白人生》在布幕上投射的影像、《變·辯》在舞台地上如卷軸般的投影,都採用了不同媒介呈現了他們的「裝置現場」。 另外,將這些空間比喻成博物館,其原因是,我們對作品進行解讀時,產生的「欣賞」和「被賞」關係,有很大的自主性。今年「劇博」多個演出空間的利用,都給予筆者這種感覺。好幾個演出都嘗試打破一般的觀演關係,將觀眾的角色模糊化,例如彭韞的《P的鏡子》投放觀眾在漆黑空間中,剝奪感官後感受自處空間的感覺;丸仔的《置身》用粉筆勾勒觀眾在空間的狀態同時,也讓他們自行用粉筆在空間上創作;杜國康的《城市鏡像》多次置換觀眾看戲的空間視角;林春園的《變·辯》甚至讓觀眾坐下來喝茶和聲音創作。觀眾和這些「裝置現場」產生了觀演關係變得很自主。 總的來說,今年「劇場搏劇場」的「裝置現場」呈現了劇場空間的多種想像,而又能讓觀眾接觸到能夠打破傳統劇場空間觀演二元對立的示範,無論效果是否達到主辦單位的構想,這些演出對日後黑盒劇場的發展都有正面的影響,也是一次成功的劇場空間實驗。 評論劇目:《黑白人生》、《城市鏡像》、《P的鏡子》
觀賞場次:2015年3月25日 7:30pm 演出場地:自家劇場、曉角實驗室、戲劇農莊 評論劇目:《置身》、《今天過得好》、《變.辯》 觀賞場次:2015年3月27日 7:30pm 演出場地:曉角實驗室、自家劇場、澳門葡人之家協會
1 Comment
14/11/2022 07:54:16 am
Perform throw develop. Attention history water long popular least kid.
Reply
Leave a Reply. |
AuthorChi, Georgia, Archives
June 2016
Categories |